News

点击选择栏目

2020.09.19

助力计划 | “场所的潜力——意大利战后现代建筑五例”开幕导览暨研讨会顺利开展

2020年9月8日下午,“场所的潜力——意大利战后现代建筑五例”开幕导览暨研讨会在北京白塔寺混合院顺利举办。本次展览是建筑学社「拾柴」在创基金资助下展开的同主题研究的成果展。通过图档和影像的组合,尽可能地还原了一个由各种因素共同构成的复杂语境,较为客观地呈现了在城市历史变迁、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大背景下,意大利建筑师在战后重建工作中对不同类型场所的干预,以及历史语境中的文化立场和分析思考,带着批判的态度审视了在经历了半个世纪变迁的当下,5个项目在城市区域中的角色延续,为参观者提供立体深入阅读案例的可能。

图片

▲  展览现场

开幕当天,众多感兴趣的建筑师、学者和学生到场参观。参加研讨的嘉宾包括:非常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张永和;《建筑学报》执行主编黄居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直向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董功;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金秋野;ATENO天诺创办人、创基金理事孙建华。


图片
▲  开幕现场

作为拾柴学社参与本次研究的主要成员,郭廖辉、周伊幸、张洁、龚晨曦做了展览导览以及项目介绍。郭廖辉首先介绍了学社和本次展览项目研究背景,感谢了创基金的支持和各位成员的工作。之后创基金理事孙建华致辞,肯定本次项目的研究方向和展览成果。张洁及周伊幸简要汇报了5个选题案例所代表的意大利战后5种建筑类型,以及以米兰、热那亚为代表的意大利战后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在郭廖辉的讲解下,与会人员依次阅览了关于P.A.C当代美术馆(Padiglione d’Arte Contemporanea)、洛罗&帕里西尼办公室厂房(Stabilimento e Uffici della Loro&Parisini)、方济各教派圣安东尼修会(Convento di S. Antonio dei FratiMinori)、INA商住混合城市综合体(Centro Uffici INA e Abitazioni)和热那亚大学建筑学院(Facoltà di Architettura)5座建筑的历史资料及研究成果。

图片
▲  张洁为大家介绍展览项目的历史地理背景
图片

▲  郭廖辉为与会众人做展览导览

图片

▲ 创基金理事孙建华致辞

导览结束后,嘉宾表达了各自的观览体验,并就相关议题展开讨论。讨论主要围绕两个议题展开:个案选题的典型性和时代性以及对于中国建筑实践及建筑学教育的借鉴意义。以下是对嘉宾精彩发言的摘录:


| 张永和 |

都灵理工的卡洛·奥尔莫(Carlo Olmo)教授认为,在可持续发展、虚拟化、智能化、弹性(elasticity)、遗产等各种新建筑工具手段争相发展的今天,我们往往忽略了作为建筑学科立身之本的基础教育。我认同他的观点,目前宏大的、边缘的、跨学科的研究已足够丰富,反而亟需基础的重建。以展览案例所示,除了建筑的材料、空间、结构、实用等基础问题,建筑跟城市的关系也是重要的基础问题之一。需要仔细辨析并厘清的是,是否一切城市肌理都值得回应、如何回应,以及场地中老建筑的价值问题。

意大利有着非常好的建筑传统,除了展览讨论的5个案例之外。还有吉诺·瓦莱(Gino Valle)在威尼斯的高密度住宅项目(Housing development at Giudecca Island,1984)。吉安卡罗·德卡罗(Giancarlo de Carlo)在乌尔比诺大学项目( "Collegi" in Urbino,1966)中,深入研究了文艺复兴理想城乌尔比诺,完成了传统向现代的转译。马西莫·卡尔马西(Massimo Carmassi)能极好地处理新老建筑材料之间的并置及共生,与其接受的一笔笔描画废墟砖石的基础训练是分不开的。阿达尔贝托·里贝拉(Adalberto Libera)在法西斯时期建设的EUR新城(Esposizione Universale Roma)的几个建筑项目中,展现了古典向现代过渡的几种可能。

| 黄居正 |

5个意大利战后建筑案例的场地条件,建筑类型各不相同,提供了与以往战前现代主义建筑主流案例不一样的模式。3位意大利战后建筑师对场地细致而深度的阅读及相应的策略十分具有启发意义。而今中国大规模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建筑师面对的往往是一片荒芜,很难有机会像这样深入地思考场地问题。本次展览中详实丰富的个案基础性研究,弥补了建筑通史教育集中于风格变化的叙述模式,未能深入个案的遗憾。正如著名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提到的“有机情境”的概念,已有的历史理论框架为解读个案提供抓手,而深入的个案研究能够反过来充实历史理论的框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意大利建筑二战前后时代性的变化也是十分有意思的话题,1920年代受到国际化现代主义的冲击,面对传统与现代如何结合的问题,意大利建筑师们更多体现的是形式上的直接转译。1930年代以特拉尼为代表的建筑师对于古典平面、空间类型的转译则更抽象一些。而展览所示的意大利1940、1950年代的建筑师们面对历史,战后废墟等问题,手法上更为成熟也更加灵活。

| 周榕 |

二战前后的意大利存在分野。二战前意大利国力强盛,背负着恢复罗马帝国荣光的信念,从而提炼出抽象而整体化的理性主义;二战之后意大利帝国梦想破灭,文化信心崩溃,不得不从概念化的理想转而面对意大利城市极为复杂的现实,处理手法更为细腻,其本质是价值取向的差异。

现代建筑知识体系其实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经过精心地挑选和构建的产物,偏向于乌托邦式的建筑理想,而非现场5个案例所展现的具身而细腻的场地处理。这种非典型地域主义又非典型现代主义的案例研究,是否能融入盎撒文化霸权的知识体系中而不被排异,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 李兴钢 |

本次展览提供的5个专业化案例研究,深度复原了3位意大利战后建筑师从场地出发的设计过程。3位建筑师的作品风格多样,谦逊而有张力,继承了意大利乃至欧洲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尊重,但又与特拉尼、斯卡帕、罗西等意大利现代建筑师或是深受意大利建筑传统影响的康不同,表现出对意大利丰富而悠久的建筑传统的距离,反而形成了新的“传统”。

 

案例所在的两座城市有着各自鲜明的特征。米兰与北京类似是一环套一环的平地城市,热那亚首先是一个海边的山地,再叠加上人工的城市,使得自然、城市和建筑形成了一定的层级——地形特征决定了城市的形态,继而决定了建筑的表达。展览中呈现的多样的场地条件和建筑类型,对于充实建筑师的工具包十分有意义。但在中国当代实践的语境下,建筑师常面对彻底空白的场地,挑战更严峻,任务更艰难。


| 董功 |

战后的意大利作为战败国,面对英美文化强势的宣传机器,一方面抱有民族的复兴,恢复国力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分显露出任何重拾野心的迹象。那一代的建筑师,以谨慎的方式,在修补城市、塑造空间场所的同时,努力书写着国家文化的连续性。这种小心翼翼、踏实认真的工作状态,和过程中透露出来的骨子里的从容和高雅,恰恰给建筑带来了非常生动的事情。如果建筑师失去了某种约束和敬畏,就像现在的美国,过分宣扬自由概念,先锋性碾压着建筑学最基本最内核的东西,反而造出来的东西容易松垮。这里面有些东西值得我们今天的中国建筑师们借鉴。


当然意大利建筑师们所依托的城市脉络,和我们面对的情况非常不同,无论是胡同还是新城,但针对城市文明的思考是相通的。我觉得城市文明里包含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怎样与他者共处,无论是人还是建筑。面对丰富的信息线索,在密集的城市里面,每个建筑在和别的建筑共处的时候,敏感而礼貌地做出反应,建筑内部的空间结构,像是外部城市结构的延伸。整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像一颗大树,从主干到细枝末节脉络畅通。这次展览的这5个房子,在一些限制性的环境下,都具备这样的品质。


| 金秋野 |

展览呈现的5个案例给人感受非常不同,一个是不同于极具煽动力的“主流”现代主义建筑,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微妙。另一个,意大利的城市是用钱堆出来的,有着一种审美力和感受力的富有。建筑师就像手艺人做首饰一样,即使工具的使用有着时代和地域的限制(比如玛雅人特别喜欢黑曜石是因为这是他们能接触到的最坚硬锋利的材料,于是产黑曜石的地方就出现了大量的城市),也不影响他们非常认真地去设计。5个案例中尤其令人受触动的是多米尼奥尼做的厂房,从城市网格中获得信息,把走廊房间化,做出不同空间的变形,反映在立面上又回应到城市中去,产生多重的节奏,非常的丰富。

 

反观我们的现状,是一种整体感受力的削弱。面对历史,我们如何进行“遗产保护”,又在什么地方体现个人创造力?好的建筑应该是高度精密而具有城市丰富性,好的城市应该是朴素自然而高水平的信息量的叠加。这次展览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以一种新感觉看待现代建筑史,促使我们对当代建筑实践,对城市文化进行反思。


| 孙建华 |

对于战后意大利设计,大家更多关注往往是时尚与产品领域,相对来说似乎“忽略”了建筑设计方面的内容。意大利制造精致的手工感,天马行空的创意美学,丰富的个性化表达是自成体系的。大到城市建筑小到家具、服饰,都跟现代化工业体系紧密相连,而且在现代化中仍然保留了前工业时代的精致和柔软,这是我们当代中国设计与制造所欠缺的。在当下我们几乎90%的城市区域建设行为都变成划地块,指标化地开发建设背景下,建筑应对精确的地理、文化信息、真实感受方面的东西却被忽略了。拾柴学社这个活动是一次深入细致全面复盘式的,基于设计真实性的研究和展示,希望能够对业界设计创作有启发触动。创基金很高兴能够对这样一个有益的设计学术研究尽一份力。

图片

▲  研讨会现场


研讨结束后,嘉宾和参观者茶歇之余,继续沉浸在现场丰富的图纸、模型、照片和视频中,想象着彼时意大利建筑师们如何面对城市中潜藏的历史线索,塑造真实而有力的空间场所。



图片

展览信息

展览地点:北京白塔寺宫门口四条22号院

展览时间:2020年9月8日至29日  10:00至18:00

主办单位:拾柴学社

支持单位:深圳市创想公益基金会,建筑学报,直向建筑

本展览免费开放参观。请保证体温正常、凭健康宝入场,参观过程中请佩戴口罩。



特别感谢:

李荣俊、赵亮亮、王子千、蔡泱男、李颖玥、马小凯、何璐琳、王坚、王剑锋、吴限



文:李桃 张早 龚晨曦

摄影:张力文 郭廖辉 龚晨曦

本期微信编辑:赵朴真

转载声明:

本站作品版权皆为作品作者所有。
本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或编辑,如需转载请务必提前通知本站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源。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禁止商业转载。

相关资讯

出发!把设计的善意播撒在曲潭村

2024.02.20

助力计划丨翻开《大运河2050》,领略运河文化

2024.01.26

创基金中基透明指数FTI2023获96.89分

2024.01.13

中国设计教育的助力者——创基金入选《中国社会创新蓝皮书(2023)》

2023.12.22

创基金第三届第四次理事会顺利召开

2023.12.12

笑声与善意:治愈心灵的良药

2023.11.08

助力计划丨支持前沿设计创新奖,开拓设计与创新教育的最前沿

2023.09.28

祝贺创基金荣登2022年度深圳慈善捐赠榜

2023.09.26

创想实践营丨让设计不再停留于纸上

2023.08.18

创想实践营丨我们从“心”出发啦

202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