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点击选择栏目

2019.04.25

创想札记 | 宁海龙:从开始到截止,即新开始 【第26期】

曾几何时,做每一样工作也都是认认真真去做,可总是感觉缺失些什么。


2016年从无锡回到哈尔滨生活,更进一步接触了公益组织,开启了全职公益的职业之路。不断地接触公益项目、基金会、爱心企业、志愿者,从关注失独老人到4050人员的技能扶贫,再到关注留守儿童、农民工小学第二课堂、环保等,直到接触了创基金的儿童自然美学课程项目,经过了5个月的互动学习,感觉自己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重新思考了方向,也更加清晰了方向,找到了缺失的点。


儿童自然美学课程这一美育项目,以儿童自然美学课程为核心,引导儿童从自然中发现美、创造爱,从单纯的留守流动儿童美术教育向全方位自然美学启蒙教育系统发展。



缘起一次公益之旅


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公益方向,一次东北公益发展论坛之行让我们相遇,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公益方向。


邢瀚丁老师推给了我一个链接说:“这个基金会的项目跟你要做的事情有相似的地方,有时间可以看下,对你会有帮助的。”


在东北公益论坛与邢瀚丁老师相遇


回来之后打开链接,关注了创基金的相关信息,感受到家的味道,心里想着这就是我需要的,里面的很多个点感觉都是跟自己相关的,设计师、教师、美院、公益等等,好熟悉的感觉,感受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非社工专业出身的我从事公益事业,不应该丢了自己本身的设计专业,如果能将自己熟悉的专业运用到公益中,这样应该能做得更好特别是几个月接触下来,特别感谢邢老师的推荐,感谢老师与伙伴们的共建。


一封信

打开了一扇窗

窗外有无限的精彩


关注下来,想着如何加入,这时,我看到了创基金正在招募儿童自然美学课程研修志愿者。一封别开生面的申请信,让我忐忑地陷入等待之中,间隔一段时间就忍不住打开邮箱,看看有没有回信。


想着自己没有参加前期在雅安开展的儿童自然美学课程山地工作营,估计希望不大,就这样时间慢慢地过去了。三周后很幸运接到了顺利通过的回信通知,从此开启了一次学习之约。创基金秘书处的工作人员在群里指引着一步一步操作,从此这个志愿者团队就逐渐建立并熟悉起来。


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记得志愿者研修的第一次交流是用一张个人海报介绍自己,从屏幕端对这个群体做了初步了解,慢慢也在考虑自己的位置。


回过头来想一想,研发并实施儿童自然美学课程这个任务的担子很重,充满了压力与挑战。


首先是选组。相信很多新队员在选组的时候有很多考虑,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组,有利于后期的合作,能收获多多,或者能够更好玩。

 

从地域选择上看,我在最北的哈尔滨,是否要选择北方地区的伙伴一起共建?这样线下合作可能来得更方便些。转念又想,是否要选择南方的伙伴?毕竟在江苏地区生活了8年,这样在开展活动的时候也有便利。


最终我选择了六组,团队里面有哈尔滨、沈阳、天津、西安、雅安、武汉、太原、上海、深圳的伙伴,这样的跨度能够很好地完成课程。

线上研修志愿者第六组分布图


从专业选择上看,我们有设计师、教师、不同专业的学生、企业管理者、公益人等等,也都是综合考虑的因素。


经过了几次课程交流,发现10个组各有特色。渐渐的也开始进行了组与组之间的个别合作,伙伴们都相互给予支持帮助,比如说@刘杰、@鹏博,等等。

 

大家都是在工作之余抽出大量时间进行碰撞、配合,不断平衡研修与家庭、工作、学业的关系,同时也都深深地被自己所做的事打动,想着应该要尽力做到最好。因为,认真对待课程,意味着对课程负责任,对待孩子负责任,实质上最主要的也是对自己负责任。

 

研修导师朱松老师带领大家的后现代式体验,从感兴趣到不理解到很认同,整个过程经过了很多次的挣扎,静下心来却能感受到能量,每个人收获多少也只有自己最清楚,相信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会不断地发酵。这不仅仅是针对课程本身,更是对我们思想层面的启发和延伸。


朱松老师课堂分享精彩内容之一


这场研修看上去是多位老师、伙伴集体对课程做支撑,其实是对人的支撑,这也是最重要的地方。几个月下来,感受到整个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对人的培养,让创基金的公益理念能深入到每个人的思想里,之后再带入自己的生活工作营中,这样能够更好地传递公益精神。


研修中自己应该如何做


自然美学课程的志愿者伙伴们在课程研发上大部分都保持自律的品质,也只有保持这样的品质大家才能收获我们想要的成果,每一次课程中,效率也在逐渐提高。

 

全程紧跟,怕错失任何一个重要的细节。课程中很多时候都是一句话就能引起大家的广泛思考和互动。没有方向的方向,却是追求最极致的方向。


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仅仅做一个课程内容设计的志愿者,还是要做这个课程的主人?我给自己的要求是:所做的事情是不是自己的最高标准,是否还能需要再继续深入?我们希望真正为内容负责、为孩子负责、为了未来负责。就是这样,我们组的课件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改,推翻过很多次,不断破题、立题、寻找真命题。

 

时间飞快,课程进入了答辩环节,经过了几次修改后两个课件分别得到了A和B的成绩。


答辩的过程中也在考虑与其他组的区别与关联,毕竟十组终将是一个整体,每个组的元素结合到一起将构建成课件1.0版本。


在彼此了解课件后,雅安、安康两地也试点实施了研修的成果课件,比如惊蛰节气的美学课件《惊醒的春天》。当看到课件被应用到实地开展,大家都非常开心。

 

看似没有计划的课程,其实整个内容又是被设计的,有着循序渐进的提升空间,让大家都慢慢地融入其中。


当课程结束时,大家是那么不舍,在不曾相见的、看上去陌生冰冷的线上教学中,温度一直在线,并且这温度没有退散的意思,依然在升温,线下也开始了互动交流,这个大家庭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有人情味。

 

研修告一段落,可事情没有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在这研修期间开始整装待发,不断的优化志愿者队伍,寻找更加适合的切入点。


儿童自然美学课程本身具有自己的在地性,课程开发的过程即是挖掘本土风情的过程。在每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节,让孩子一点点认识自己的家乡,才有可能从文化的自觉走向文化的自信,由此,便有了爱,对生命、自然、家乡的热爱。



发现美,创造爱


是什么吸引我们能全程跟随下来,是什么让这么多的伙伴一起付出这么多的精力?


是希望、是未来。


无论是公益还是美育,都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过程,甚至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它们更像春雨的润物无声在人心最柔软的深处悄无声息地播下一颗种子。等待种子破土而出、开花结果的过程虽然漫长,我们也愿意等待,并且相信这一切值得等待


一件事情可以改变我们接下来的工作轨迹,关注的领域也会发生变化。这个研修过程中思想的碰撞让我有了很大的提升,自己就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让我们一起发现美、创造爱。


作者 | 宁海龙 创基金志愿者

转载声明:

本站作品版权皆为作品作者所有。
本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或编辑,如需转载请务必提前通知本站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源。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禁止商业转载。

相关资讯

创想札记——发出创意时代的公益之声

2017.07.26

创想札记 | 融设计图书馆——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的研究者【第32期】

2019.11.26

创想札记 | 王小虎:如果镜头会说话【第31期】

2019.10.15

创想札记 | 林圣坤:遥远又相近的温暖【第30期】

2019.09.21

创想札记 | 卢涛:展览,作为一种对话【第29期】

2019.06.06

创想札记 | “钢铁团”炼成记

2019.05.23

创想札记 | 王恋雨&杜宪&安培:我喜欢这个名字——“儿童自然美学课程”【第27期】

2019.04.30

创想札记 | 刘瑾:通往自己内心深处的路,是每个人眼里泛出的光【第25期】

2019.04.23

创想札记 | 佘荣华:从儿童自然美学课程,到从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第24期】

2019.04.17

创想札记 | 王铁:这算是中国设计教育诞生以来的一个奇迹!

2019.01.23